先天性腸道雙醣酶變異
在人類日常所攝取的澱粉類食物主要包含了兩種澱粉來源,一者是澱粉 (Amylase) 另一者是支鏈澱粉 (Amylopectin) ,兩者主要會被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和胰腺 (Pancreatic gland) 所分泌的澱粉酶( Amylase )代謝,形成寡醣或是雙醣。而這些產物會進一步的被腸道上皮膜上微絨毛層的消化酶所分解,形成人類可以吸收利用的醣類分子,而在腸道上皮絨毛膜層中的消化酶中,最大宗則是這次實驗所分析的雙醣酶,它們會負責將腸道中的雙醣水解成單醣並且使得這些糖類可以被腸道細胞透過主動或是被動吸收進入能量代謝循環。 當這些腸道雙醣酶出生變異時,或是和吸收有關的運輸蛋白發生變異都會使得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代謝出現問題,會導致病患出現嚴重的水瀉,源自於腸道無法吸收的醣類造成的滲透壓失衡,此外這些醣類到了結腸會進一步的被腸道共生菌發酵並且產出氣體包括氫氣、甲烷、二氧化碳會還有短鏈脂肪酸( SCFA , Short-Chain Fatty Acids )。這些氣體的產生可以作為臨床檢驗的指標,而糞便的 PH 值也會降到 7 以下並且臨床上造成包裹尿布的區域併發皮膚炎。 以下內容簡單整理了多篇論文介紹的幾種臨床常見的先天性腸道雙醣酶變異,作為此次的文獻探討。 1. 先天性蔗糖酶 - 異麥芽糖酶缺乏症 Congenital sucrase-isomaltase deficiency (CSID) 症狀:當食用蔗糖、麥芽糖、澱粉時,會產生水瀉、腹痛、腹部腫脹等臨床症狀,長期病狀未受控制下會出現營養不良甚至造成死亡。在嬰兒中,常常因為酸性糞便併發皮膚炎。 CSID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基因變異位點最大宗為第三對染色體上的 q25.2-q26.2 ( 3q25.2-q26.2 ),為蔗糖酶 - 異麥芽糖酶的編譯區,除此之外也還有發現 25 種以上的變異位點。這些基因突變會造成蔗糖酶、異麥芽糖酶的結構和功能出現缺陷,而不同的變異會各自影響了這兩個酵素的功能,基因上的異樣性( Genetic heterogeneity )也使得病患的臨床表徵不同。在蔗糖酶的表現上,從完全失去功能到低功能表現的表徵都有被發現;而在異麥芽糖酶上則是發現了從完全失能到正常的表徵都有。蔗糖酶 - 異麥芽糖酶主要作為人